县域产业发展壮大能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发展比较优势明显、带动能力强、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,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遵循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”,对县域产业发展作出进一步明确部署。在加速转型升级中争取县域产业体系的新突破,要坚持系统观念,协调好长板与短板、全局与一域、当下与长远、战略与策略,这既是对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回应,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推进。
第一,统筹好长板与短板,以融合驱动赋能县域产业发展。坚持系统观念,在“锻长板”与“补短板”的融合中推动县域产业提质增效。
一是做强特色产业“锻长板”,增强发展动能。立足区位资源、禀赋条件、市场需求,找准自己的“赛道”,规避盲目跟风、无序竞争、“贪大求全铺摊子”。瞄准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强”,把有限资源集中于具有“属地特色”的产业,发挥比较优势,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成为县域首位产业、主导产业,不断增强独特性、强化竞争性、提升影响力。
二是找准产业坐标“补短板”,提升发展质效。强化规划引领,在弱势领域加快突破,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单薄问题。少一些“高大上”思维,多思考“便利性、舒适度”等具有性价比的“小而美”角度,改善县域人居环境,提升居住品质,使经济要素不仅“流得动”更能“留得住”。
三是“锻长板”与“补短板”齐头并进,助推县域产业整体发展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,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积极发展县域优势产业,探索特色产品种养、农产品加工升级、新产业(300832)新业态培育等多种模式,初期以长板反哺短板,后期靠短板撬动长板跃升,形成“长板拉动短板升级、短板支撑长板跃升”的良性循环,推动兴业、强县、富民一体发展。
第二,统筹好全局与一域,以协同驱动助力县域产业发展。运用系统观念,处理好全局和一域的辩证统一关系,打破产业、区域、要素间的壁垒,推动县域产业从静态集聚到动态融合。
一是从一域到全局,促进产业集群。针对县域产业同质化、产能过剩等问题,聚焦产业集群,让县域产业“活”起来。在具备农产品、矿产资源、人力资本、产业基础、区位优势等条件的中心镇、中心村,建设专业化的中小微企业集聚区、特色产业园区,吸引同类型企业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,推动产品研发、技术创新、检验检测等专业性配套事务共建共享,通过集聚发展实现由“单点突破”向“链式崛起”的转型。
二是从全局到一域,找准产业支点。县域产业不是一县一域的“孤岛”,要分析国家、省级战略对县域产业的要求,在大的区域发展格局和国民经济循环中找到支点,明晰县域在全局中的角色定位,找准县域承接的产业环节,让县域产业“兴”起来。县域产业既要苦练“内功”,更要加强跨区域协作,通过承接大城市一般性制造业、区域性物流基地、专业市场、公共服务等相关产业的疏解转移,积极融入区域、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和市场体系。
三是一域与全局协同,提升县域产业整体竞争力。共建共护区域公共品牌,构建县域产业共生网络。健全利益共享机制,优化税收分成与生态补偿。推动“省—市—县”三级协同,统筹用地指标、能耗指标跨县调配。多措并举,推动县域从“被动配套”升级为“不可替代的战略节点”,从全局层面为县域筑牢产业链安全基础。
第三,统筹好当下与长远,以转型驱动推进县域产业发展。以系统观念把握县域产业发展的整体性、协同性与可持续性,实现当下与长远的动态平衡。
一是发展传统产业,夯实当下根基。以就业为着力点,创造本地化就业岗位,增加适配农民与市民的稳定岗位。以收入为突破口,将初级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,延伸农业价值链,推动农业与制造业、服务业融合,增加经营性收入;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县域转移,发展当地服务业,稳定工资性收入。
二是布局新兴产业,谋划未来大势。前瞻性布局培育县域新产业新业态,适度发展文化、旅游、康养、运动体育、仓储等产业。抓住自媒体时代的“口碑经济”,把县域经济爆点、亮点和公共服务的细节做到极致,增加市场好评度,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为县域经济打开新局面、开拓新赛道。
三是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“双轮驱动”。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在生产、加工、流通、销售各环节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,又促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。同时,完善县域数字基础设施,提供多样化数字服务,优化更多县域智慧化生产生活场景,为有效对接、承接城市数字产业转移拓展发展空间。
第四,统筹好战略与策略,以创新驱动加速县域产业发展。既要有“操其要于上”的战略谋划,也要有“分其详于下”的策略方法,助力县域产业从“小而散”走向“特而强”“新而活”。
一是增强县域产业发展的定力。研判国家战略调整、市场需求变化、科学技术进步等带来的机遇,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,深度剖析优势,精准识别短板,明确产业链图谱的关键环节、薄弱环节、缺失环节,描绘未来5—10年县域产业发展蓝图,制定分阶段、可量化、可达成的产业发展目标,凝聚共识,汇聚力量。
二是激发县域产业发展的活力。打造县域产业创新平台,主动对接高校、科研院所,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或联盟,推动技术转移转化。创新人才“引育留用”机制,采用“县引企用,双向进入”的管理模式,在不变更人事关系和户籍关系的情况下,促进人才在公私部门间柔性流动,以更灵活的身份精准参与县域产业发展。应针对高校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,优化创业政策,降低创业门槛,强化服务保障与金融支持。创新营销推广方式,充分利用电商平台、直播带货、展会经济、文旅融合等多种渠道,拓展线上线下(300959)市场。
三是平衡好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。锚定战略目标不动摇,确保党中央关于县域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执行,通过企业座谈、村民听证会等形式,推动政府、企业、民众对县域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达成共识,减少战略推进的阻力。积极推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,及时调整、退出衰退产业,但不能将传统产业当成“低端产业”简单退出。在战略计划分解、转化、落地的过程中,对新兴技术、产业先通过小微园区、孵化基地进行试点,成功后再全面推广,以长期主义为县域产业发展注入充沛动能。
[作者分别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(江西行政学院)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、副研究员]线下股票配资
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