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末,境内股票市场共有上市公司5435家;以8月份收盘价计算,8月末,上市公司境内股份总市值104.16万亿元,首次突破100万亿元,创出历史新高……近日,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8月份统计月报披露了境内市场上市公司数据,整体来看,上市公司“出海”势头强劲,同时境内股票市场的热度也在不断提升。
上市公司“出海”势头强劲
上述月报显示,截至8月31日,境内股票市场共有上市公司5435家。其中,沪、深、北证券交易所分别为2286家、2875家、274家,分别较7月份增加1家、2家、5家;与去年同期相比,沪、深、北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在一年间分别增加了18家、36家、23家。
分类别看,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公司数量分别占27%、73%;制造业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,批发和零售业为上市公司数量前三名,制造业数量占比68%,市值占比56%。
分辖区看,江苏、浙江(不含宁波)、北京三地上市公司分别为711家、604家、476家。按省域划分,广东、浙江、江苏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883家、727家、711家。
分股份类型统计,8月末,仅发A股的公司有5195家,仅发B股的公司有8家,A+B、A+H等多股份类型的公司有232家。
从新发股来看,8月份,境内市场新增首发上市公司8家,首发募资总额64.63亿元。自年初以来,A+H股公司新增11家,70余家境内公司赴海外上市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截至目前,今年以来,A股公司递表港交所的数量已超过50家。对此,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表示,今年以来,全球经济呈现震荡与不确定性,在此背景下,中国企业的转型和“出海”成为保持韧性增长的关键战略。
其中,不少A股上市公司选择赴港IPO,拓宽国际融资渠道,实现全球化发展。“今年以来,港股IPO市场相较于往年同期大幅回暖,融资额同比大涨,排名世界第一。”汤哲辉表示,中国企业在2023年开启了科创“出海”新时代,具备全球制造优势的中国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产品“出海”,而是到靠近消费者的地方建工厂、建市场、建服务、建设施,实现了供应链的“出海”,而这些企业的生产、研发、销售“出海”后,还需要通过海外资本市场的公开融资,实现了“出海”产业链的闭环,即“海外融资海外用”。“我们相信,中国将由此走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跨国企业,而这些A+H的公司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。”汤哲辉表示。
上市公司市值增加明显
以8月份收盘价计算,上市公司境内股份总市值104.16万亿元,较7月末增加9.29万亿元,环比增长9.8%,为近4年来各月末最高点。其中,沪、深、北证券交易所市值分别为61.93万亿元、41.32万亿元、0.91万亿元,分别较7月份增加4.67万亿元(科创板增长1.63万亿元)、4.54万亿元(创业板增长2.35万亿元)、0.07万亿元。
分规模区间来看,年初以来,万亿元以上市值公司新增1家,千亿元以上市值公司新增36家,20亿元以下市值公司减少382家,8月份减少27家。具体来看,截至8月末,有万亿元以上市值公司7家,分别占总数的0.13%,7家公司市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农业银行、工商银行、贵州茅台(600519)、中国石油、宁德时代(300750)、中国银行、工业富联(601138);千亿元以上市值153家,数量占比2.82%;500亿元以上市值156家,占比2.87%;市值在100亿元至500亿元、50亿元至100亿元、20亿元至50亿元的上市公司占绝大多数,分别为1547家、1480家、1861家,合计数量占比89.93%;市值20万亿元以下的上市公司有231家,占比4.25%。全市场市值中位数64.54亿元。
境内股票市场规模的增加与近来A股市场投资情绪密切相关。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表示配资炒股开户平台,A股市场上行似乎已开始推动居民部门大类资产配置进行调整。在孟磊看来,当前A股的赚钱效应正在逐步吸引场外资金入市。在此背景下,近期债券型基金规模增长放缓,货币市场型基金的规模连续两个月出现下滑,这一现象预示着,居民财富开始从偏向于稳健的存款与理财产品逐步移至股票市场。
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